发布日期:2025-08-16 08:39 点击次数:101
继续读《福格行为模型》。
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习惯。
好的习惯,坏的习惯。还有无所谓好坏的习惯。当我们努力改变,培养新的,自己认为好的习惯时,也可以尝试改变坏的习惯。
书中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:习惯要素的中性。也就是说,无论各人怎么看某一个习惯,是好还是坏,所有习惯的基本要素没有本质不同。行为,就是动机、能力和提示三大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对好习惯如此,对坏习惯也是如此。
因此,如何改变坏的习惯,这里提出的解法,就是替代。用好的代替坏的,坏的自然就没有容身之处。操作上分为几个阶段。
第一个阶段是建立新的好习惯。选择的行为,不需要直接针对原来的坏习惯。而是在没有情绪干扰的情况下,从不会产生情绪负担的行动开始练习。道理很简单,内外保持一致,自己不会抗拒,就有更大的可能坚持下去。
建立新习惯的过程中,还有一个对自我身份认知的问题。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?那就把自己当作那样的人,做那样的人会做的事,会说的话。或许一开始会觉得尴尬别扭,甚至自己都认为假假的,装装的。没关系,只要打定了主意,那就坚持下去。芥菜树下看,当你的想法,言行,外表,跟那个期待的自己应有的表现,越来越接近,越来越符合时,你难道不就是那样的人吗?
接受了自己的新身份,原来一些不符合新身份的习惯,不用特意处理,就会消失于无形。
但是,并非所有。
不是所有的坏习惯,都会随着新习惯的建立和自我身份认知的更新,而自动消失。对于难啃又希望啃下来的骨头,需要刻意的针对性的主动作为。
这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,停止旧习惯。
还是从动机、能力、提示,这几个要素入手。
道理简单,做起来很难。之所以有这些坏习惯,说明它们不需要努力,就能很容易地持续。使得它们成为行动的动机能力提示,都不是问题。有问题的,是降低动机,削弱能力,消除提示。
切入点要具体,不能过于抽象或标签化。也就是说,要落实到具体的动作,而不是某个空洞的目标或想法。具体,具体,具体!不要言简意赅,不要提纲挈领。
比如,想改掉吃太多垃圾食品的习惯,就要具体到吃哪些东西:薯片、薯条、糖果……想要改掉邋遢的坏西瓜,就要具体到哪些行为:乱扔外套在椅子上,鞋子随处踢……
从那些具体的行为动作中,选最容易改掉的那一个。
选好之后,从相应的提示入手:删掉提示,或者使之不可见。能力上,让自己做不到,包括脑力、体力、时间、金钱。
总之,让自己觉得做出这个坏习惯:很难。很费事,很费时,很费力,
——还费脑子。
上一篇:福州一公园采购近80万元一棵的天价树?烟台山管委会:正在组织调查此事_大皖新闻 | 安徽网
下一篇:没有了